高考历史复习-练习题.doc
1.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D【分析】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以才识为选官的制度,故D正确;A是九品中正制;并结合所学知B是察举制;C是世官制。2.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克己复礼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考点】宋明理学【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可知,这位学者特别强调人的内心自信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王阳明的心学吻合,A项是朱熹的思想主张,B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本题选C项。3.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考点】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由题干材料可知,匣钵的使用和发明,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窑产青瓷,材料中没有体现白瓷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享誉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4.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C【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材料中“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 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一现象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 爱国运动,故本题选C项;A项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舆论;B, D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与“一种前所 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不符合5.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金融复兴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C、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考点】罗斯福新政【答案】B【分析】材料虽涉及胡佛推行以工代贩政策,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知,胡佛政府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胡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经济,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胡佛干预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故D项错误。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答案】A【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李贽,故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应该表现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故C排除。李贽挑战理学权威,属于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对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7.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不重视技术革新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答案】A【分析】依据材料中“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的信息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引起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的信息和技术革新的问题,故B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点评】材料中“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是关键点。8.民国初年,“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B、法制法规的健全 C、出于对民主政治的渴望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考点】辛亥革命【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志之士群起效仿共和,各种政党数量迅速增多,这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渴望,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镇压革命力量,废除临时约法,故A、B两项错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但随着列强卷土重来,很快又萧条下去,故D项错误。9.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份咨文,他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美国的安全。对此美国必须提供援助,并认为这是美国的伟大责任,随即向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两极对峙格局下大国关系的体现 B、意味着美苏“大国合作”政策的终结 C、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 D、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A项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是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材料“他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美国的安全”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10.中国民间及官方均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宗法观念 C、贵族世袭 D、等级秩序【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度。根据“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可知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而非家族和睦和贵族世袭,故排除A、C;等级秩序没有完全概括题意,所以D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血缘与等级关系的是宗法观念,故选B。11.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由上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C、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D、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此业渐歇”可知外来技术的传入不利于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排除B;题干内容没有体现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是否增多,故排除C;根据“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可知洋货的销售在口岸并未受到抵制,故排除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故选A。12.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C、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D、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考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思想。题干内容没有体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广大民众也没有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故排除C;根据“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可知是有干涉政治的决心,并不是参与政府管理,故排除D;根据“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可知此时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方式上有了不同的认识,故选A。13.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分析】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说明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利,只有C项与题意相符。ABD项与所学知识不符,故排除。故选C。14.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 )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 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题干没有显示出“移民实边”“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也无法判断“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的目的,故A项、B项和C项错误;据题干“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知道该地区生产方式由射猎变为使用铁制农具垦辟,即射猎变为农耕,故D项正确。15.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蒙古统治者“设国子学”“学习汉语、汉文从汉儒学习经典”“加封孔子加封屈原改封柳宗元”,都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朱熹,故C项错误;蒙古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政权,不是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故D项错误。16.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考点】商业的发展【答案】B【分析】A、材料主要表示的是唐政府对欠债不还的重罚,从而保障买卖的公平,不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B、对买卖过程中的借贷不还予以重罚客观上保护了民间借贷的安全。 C、材料虽然是阿拉伯人的描述,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只保护外国人。 D、材料设定了一个前提,即“如其描述属实”,所以本题的主旨不是讨论公允与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商业活动的表现和特点,也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代,经济发达,对外开放。阿拉伯商人在中国经商是正常现象,唐政府用律法规范经济活动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学生答题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17.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这表明文祥(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考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新思想的萌发【答案】A【分析】”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议会制优点,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18.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这表明王阳明( )A、主张人格独立 B、反对圣人之学 C、追求思想自由 D、否定师道尊严【考点】宋明理学【答案】A【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可知王阳明并不是反对圣人之学,否定世道尊严,也未能体现追求思想自由,主要体现了他主张人格的独立。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理解它的含义。本题旨在考查学的对王阳明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19.有学者认为,在雅典,城邦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该学者关于雅典的核心观点是( )A、雅典城邦忽视法治建设 B、民主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 C、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 D、直接民主易滋生专制统治【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答案】C【分析】“城邦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表明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0.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意旨是( )A、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B、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C、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答案】A【分析】依据题干“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可知,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A。21.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 )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 C、禹已掌握最高王权 D、“禅让”观念的消除【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由材料“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可知,禹以天命自居,具有对众多邦国君长、部落联盟首领征伐、号令和惩治的大权,即掌握了最高王权,故选C。禹之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A、D两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22.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 )A、反映统治的没落 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 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 D、导致西汉的覆亡【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此时是汉代,封建社会还没有没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封建神学色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汉代谶纬迷信盛行”可知,谶纬迷信并没有遭到政府禁止,故C项错误;西汉的覆亡是因为王莽篡汉,故D项错误。23.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 )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 B、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C、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为背景 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以道家老庄的消极避世、辩证思想对人生、社会等儒学命题进行哲学思辨,因此玄学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故选D。玄学是在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动摇情况下知识分子中部分士人所作的哲学反思,故A、C两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4.下图为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图中变化有利于( )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 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 C、发挥市场的作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析图示信息可见,苏联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中,重工业增长率略有下降,轻工业增长率有了一定的上升,且农业增长率由无到有、有大幅度的上升,可见上述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趋于协调,故选B。一五期间苏联农业集体化已经开展,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体农庄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小农经济在一五期间已消失,故A、D错误;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